您的位置:新化在线 - 历史人文 - 民俗风情 - 正文
首页 | 新化卫星地图 | 对本站的建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最老的青石板路—东正街

来源/作者:新化在线 录入:新化在线
2011/7/23 19:05:28 浏览:正在载入...

  记忆里新化县城的八条老街,都是青石铺成的街道。现在,留有青石的,好像只有我居住的东正街和永红街菜市场的一部分了。在我小时候,东正街电线杆上拉着的蜘蛛网还没有现在稠密,街道两边满是2层、3层的木房,红色的飞檐,雕花的窗楹。七十年代中期,街道和房子是拥挤的,生活在东正街上的人也是拥挤的。每家都会有3个以上的小孩,“六吉几、七冒几”,一听这名字就知道小孩的数量了,而在兴家巷口子上居住的老陈家,家里的孩子有10个;老大上班多年了 ,老10还在和我们这些娃娃捉迷藏。那时候的人没有现在这么多距离与提防,随意跑进一家去,从狭窄、低矮的楼梯爬上去,总会找到小小的,堆着旧物的阁楼。这是大人们不愿意去的地方,我们尽可以在这样的天地里看小人书,打三角板(本子纸、书纸叠成的三角型、四角型玩具,和现在的小孩玩画片一样的),直到肚子饿了,妈妈叫了,才回家去。

  我读的红孩子班是在毕家巷的一个祠堂里,要自己带小凳子和烤火的风箱(冬天)。看守我们这群野孩子的是王老师,之所以现在还记得她,是因为王老师的父母后来在十字街肉食品公司卖猪肉的地方开了一家卖馄饨的小店,薄薄的饺子皮,口味很重的盐和胡椒粉,我和外婆一直很喜欢。外婆去世的前半个月,老是叫我去端饺子,并且能让人吃惊的把饺子都吃下。这个店子现在仍然开着,生意一直很火。王老师教我们唱歌和讲故事,一天就是半个小时吧。然后把祠堂门关上,任我们在里面疯。祠堂的右侧是一条长长的小巷,终点是个四面透风的厕所。厕所是终年没有人去搞卫生的,木板上到处都是粪便。以致于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老是做梦梦见自己在厕所里寻找落脚的地方,确实找不到了,站在厕所外面发泄了一通,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妈妈给我更换床单,我都不敢从院子里晒的被单下走过。这耀眼的地图,后来又困惑了我很久,直到我读上小学四年级,带上眼镜。

  祠堂和厕所中间的小巷,长满了各色各样自生的植物,最常见的是洋姜,秋天过后,我们用小棍子去翻土里的根状物品,这时候可以看见蚯蚓,蜈蚣和四脚蛇。读初中时,朗诵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读着读着,声音就会洪亮起来,能和鲁迅有着一样的童年,心里确实很自豪。

  读小学的时候人更调皮一些了,经常活动的范围从兴家巷、毕家巷到了东门坳里的供销社、十字街附近的老冰厂。去东门坳必须要经过李氏家庙,20来米的家庙过道两边,摆着一溜黑色的,沾满飞尘的棺材。如果是穿了拖鞋,一个人去供销社买东西,经过这里的时候,我都会撒起脚丫快速跑过,而身后,老感觉有鬼跟着跑,在我的脖子后吹着凉气。如果是和妹妹或者和其他小孩在一起经过,我会挺起胸膛,慢慢的走在最后面。而其他的男孩也很勇敢。这样的结果,是走这20米路程,往往会花费掉10来分钟。但是,我记得没有人触摸过棺材,也经常能看见同龄男孩从李氏家庙棺材边飞一般的跑过。

  供销社其实没什么东西买的,买了盐、酱油之后,我往往会买一分钱的凉糖。一片小小的、一分硬币大小的、带着薄荷味的、甜死个人的硬糖,含在嘴里舍不得咬碎。有一天,听见隔壁的谢老大在骂自己的儿子六吉几:“娘卖逼给窃,分钱的凉糖窝也烧给了。”这句话很有节奏,没多久,所有的小孩都会哼了:有糖吃,不怕铁锅烧坏,不怕大人责骂甚至挨一顿打。

  老冰厂是经常去的,读初中的时候,冰水是5分钱一碗,卤猪脚是3毛钱一份。六吉几的妈妈是在冰厂包冰棒的。冰厂后面有一个防空洞,没有人注意的时候,三、五个人下去,就会找到放在洞底的猪脚(没冰箱,洞里是最好的降温冰柜),每人拿一块啃,年纪大的谢老三规定每次只能是一块,要不被发现了就没有下次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好几年。

  兴家巷卖冰棒为生的家很多。几年下来,卖冰棒的都建了自己的红砖瓦房。我也曾抱着热水瓶,去卖冰棒,红糖的是3分钱一个,豆沙的是四分钱一个,卖一天 ,往往能免费吃上几根。有时候生意好,还可以去买本小人书。

  再大一些,该给家里担水了。如果去西正街玉虚宫买水,是一分钱一担,和桶子大小没关系。所以,水桶是一家做得比一家大。刚开始的时候,我只能挑大半桶水,走在光滑的青石上,脚步踉踉跄跄,如果下了雨,就更要小心了。头会使劲往下低,手里还必须牢牢抓住扁担和桶子之间的绳索。200米的路,要休息2、3次的,我和青石对视的时间就有了很多:青石的排放是有规则的:两排瘦弱的条形青石之间,夹着一块块约90公分宽的青石。一米二的间距,是马车行走占用的空间。东正街最繁华的时候,住的都是家境殷实的人家,嫁女或者迎亲,需要高头的大马,喜庆的车厢。我奶奶嫁过来的时候,有唢呐,有跳神,有锣鼓队,有10马车的嫁妆。这么长的队伍,在奶奶脑海里走了40年。东正街不可能记住这样的细节的:76年,奶奶去世。而我,因为担水的缘故,把这些喜悦传承下来,做为解乏的故事。

  从新化县城的规划图上,东正街、向东街、西正街是一条仿古街。而到现在,这样的规划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东正街的年青人,很多都出去了,留在这里的人,除了老人,就是一些到县城寻找希望的外来人员。去年,党校前的街道维修,水泥路倒到了14中门口,14中过来,翻开的青石又归了位。这也是留给怀旧和喜欢新化古县城的人一丝安慰吧。

  去过凤凰,去过镇远,和记忆里的青石街比起来,他们还是有点做作。

  夜已深,窗外的青石街伤痕累累。而记忆里曾经年少的我,对现在的我何尝不是一种否定!(文/肖云)

相关阅读
共有评论 0网友评论
注册新化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免费发布信息 免费刊登黄页 免费宣传推广 打造新化免费信息发布平台 联系电话:13638489191

本站官方QQ群:54858901 | 客服QQ:点击发送QQ消息 | Email:76008608@QQ.com

蚩尤故里 新化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 http://www.xh11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