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化在线 - 历史人文 - 梅山文化 - 正文
首页 | 新化卫星地图 | 对本站的建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化立县至清末功名录 翰林5进士44举人297

来源/作者:新化在线 录入:新化在线
2014-06-16 23:51:28 浏览:正在载入...
  北宋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梅山蛮”归化,政府开始设置县治,称之为“新化”,即“王化之新地”,隶属邵州。南宋宝庆元年改邵州为宝庆府,新化属宝庆府。元时属宝庆路,行政长官称县尹。明清时属宝庆府,行政长官称知县。

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新化自从北宋1072年建县以来至清代末年末,一共考取进士44人,其中翰林5人;将才23人;举人297人,其中武举62人。

湖南现在辖13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共有136个县(县级市、市辖区),为了与湖南总体水平对比,查阅《湖南通志》,籍贯为湖南或寄籍湖南之进士,宋代701人(北宋1072年到南宋),元代143人,明代565人,清代745人,由此可知,自北宋1072年以来,湖南进士共2154人。

对比上述可知,新化进士占湖南进士总数的1/48; 按照目前人口,新化总人数占湖南的1/54,新化进士数量超过了全省平均数。

(一)进 士

姓名 年代 备注

刘绍安 宋绍圣三年(1096) 吏部员外郎,至大理寺卿

伍世杰 元至正九年(1349) 先任潭州参赞,后参赞军务守全州

谢 磷 明宣德八年(1433) 刑部郎中

张 洪 宣德十一年(1436)

刘 显 景泰五年(1454) 吏部稽勋司主事、历长芦都转运使

邹廷望 嘉靖四十一年(1562) 庄浪兵备佥事、行太仆寺少卿

张大孝 万历十七年(1589) 四川按察司副使

阳思谦 万历二十三年(1595) 山东按察司副使

何东俊 崇祯十三年(1640) 推官未赴

吴守兴 崇祯十七年(1644) 醴陵知县

张文解 清顺治三年(1646)

李殿枟 康熙三十六年(1697) 澧州学正

吴承捷 康熙四十八年(1709)

苏时圣 康熙五十七年(1718)

杨 琨 雍正十一年(1733) 翰林院庶吉士,改礼部主事

杨振铎 乾隆二年(1737) 巴陵教谕

杨 河 乾隆七年(1742) 山东范县知县

周恭先 乾隆三十一年(1766) 第5名,建水县知县

吴思树 乾隆三十六年(1771) 岳州府教授,新泰县知县

罗楚望 乾隆四十五年(1780) 永顺府教授

万象春 嘉庆元年(1796) 恩赐翰林院检讨

张如湘 嘉庆七年(1802) 贵州天柱县知县

余昌泮 嘉庆二十三年(1818) 辰州府教授

魏 崧 道光三年(1823) 四川南川县知县

李嗣棠 道光六年(1826) 翰林院庶吉士,改广东恩平县知县

邹新照 道光十三年(1833) 刑部福建司主事

王家勋 道光十五年(1835) 吏部文选司主事

欧阳时 道光十五年(1835) 湖北竹山知县改授永州府教授

刘应祥 道光二十四年(1844) 宁羌州知州,改授陕西署城固知县

张鸣化 道光二十七年(1847) 四川丹陵知县

邹溥霖 道光三十年(1850) 刑部陕西司主事

欧藜照 道光三十年(1850) 安徽太平知县迁同知

刘昌岳 同治七年(1868) 江西新城知县、龙泉知县

李郁华 同治七年(1868) 翰林院编修,河南道御史

成明郁 光绪三年(1877) 直隶县知县

曹仕裁 光绪十年(1884)

刘洪泽 光绪十一年(1885)

苏 埙 光绪十八年(1892)

伍毓菘 光绪二十四年(1898) 翰林,户部主事

曹章达 光绪二十五年(1899)

刘洪康 光绪二十五年(1899)

刘仕缙 光绪二十五年(1899)

陈兆槐 光绪三十年(1904) 江苏上元县知县

康顺之 光绪三十一年(1905)

(二)将 才

姓 名 年代 官职

刘 达 明洪武 世袭锦衣卫百户袭总戎

张 辅 洪武 宝庆卫百户

刘 爵 洪武 世袭宝庆卫百户

廖 武 洪武 直隶豹韬卫驾前指挥使

卿世俸 天启 以从征安奢二酋功授守备加指挥衔

卿世爵 崇祯 以从征功加备衔防御思恩一带

李世荣 崇祯 以军功官副将

刘明岳 崇祯十七年(1644) 桂王时以参将驻防本籍

谭德泽 崇祯十七年(1644) 桂王时官云南副总兵

谭隆翔 崇祯十七年(1644) 黎靖总兵加太子少保封靖远侯

谭大宪 崇祯十七年(1644) 官参将

李正烈 崇祯十七年(1644) 守备抚部堵擢都司山东游击

谢世珍 崇祯十七年(1644) 山东游击

刘守贤 崇祯十七年(1644) 宁、绍、台、温总兵

刘承孟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陕西凉州大靖营总兵

陈希尹 康熙 陕西甘绥后营游击

彭 成 雍正二年(1724) 广东三江口副将

晏嗣汉 乾隆三年(1738) 灵州参将,甘肃花马池副将,调 广西义宁协副将

孟光爵 嘉庆十二年(1807) 永顺协都司升参将赏戴花翎

刘芳贵 咸丰 花翎副将,战死赠总兵

刘胜祥 咸丰 简放提督,统领江西祥字营马步全军

李有恒 咸丰 建威将军,署理贵州威宁总镇督府,驻防四川锦州

杨子均 光绪 云南参将补用副将

(三)举 人

姓名 年代 备注

伍季然 宋末 海盐令

陈 赞 宣和元年(1119) 第一名

伍平国 绍兴二十六年(1156) 第一名

周 诗 明永乐六年(1408)

李 政 永乐十五年(1417)

董 喜 永乐十五年(1417)

李 宣 永乐十五年(1417)

奉 仪 永乐十五年(1417)

吴 昌 永乐十五年(1417)

卿宗敏 永乐十八年(1420) 亚元,主事

张 洪 宣德十年(1435) 宣德十一年进士副榜

袁 宁 正统十二年(1447) 解元,贵州普安州知州

曾 珙 景泰七年(1456) 知州

陈 聪 景泰七年(1456)

毕承宗 天顺三年(1459)

伍 佐 弘治二年(1489) 黔西思南府知府

陈 瑀 弘治二年(1489) 解元,教谕

邹 学 弘治十七年(1504) 沅江府通判转路南知州

邹大韶 正德十一年(1516) 解元

罗 愈 嘉靖四年(1525) 新会知县

刘 轩 嘉靖十六年(1537) 荣县知县

李承恩 嘉靖十九年(1540) 程番推官

杨如丝 嘉靖三十年(1551) 邯郸知县升辽州知州

邹 蒙 万历十三年(1585) 邹廷望之子

邹 泰 万历十九年(1591) 邹廷望之子 知县

陈君宠 万历四十六年(1618)第一名,四川罗江知县升潼川知州

刘壮行 天启四年(1624) 历涉县、武安、合江县知县

罗可锦 天启四年(1624)

安其文 天启七年(1627)

何东俊 崇祯六年(1633)

袁 襜 崇祯六年(1633)

安其恭 崇祯十二年(1639) 推官未赴,隐居不仕

刘乙芳 崇祯十五年(1642)

金 玉 清康熙五年(1666) 蕲水知县

邹有熹 康熙二十三年(1684)文安知县

毛大鹤 康熙五十年(1711)善化教谕

晏嗣济 康熙五十二年(1713)

刘公铭 康熙五十三年(1714)

黄 纶 康熙五十九年(1720) 长沙教谕

伊 缗 康熙五十九年(1720) 长沙教谕

李载鲲 雍正元年(1723) 第十名,长河知县改会同教谕

晏嗣献 雍正四年(1726)

杜 要 雍正七年(1729) 国子监学正

王圣谟 雍正十年(1732) 四川长宁知县

陈锡周 乾隆元年(1736) 第二名,广东招收盐场大使

彭时捷 乾隆元年(1736) 第六名,四川永州江津知县

杨 瑶 乾隆元年(1736)

邹 严 乾隆六年(1741)

李仕牧 乾隆九年(1744) 山西襄垣知县

欧基性 乾隆九年(1744) 道州学正

孙 续 乾隆十二年(1747) 山东临邑知县

聂 滢 乾隆十五年(1750) 第九名,直隶西宁知县

李宗泮 乾隆十五年(1750)

邹世治 乾隆十五年(1750)

刘光地 乾隆十五年(1750)

苏 派 乾隆十五年(1750)

曾承姒 乾隆十七年(1752) 甘肃隆德知县

肖 立 乾隆十八年(1753) 零陵教谕

罗 拱 乾隆二十七年(1762) 四川新津知县

邹洪癸 乾隆三十年(1765)

孙奇琇 乾隆三十年(1765) 大挑二等,广西养利州知州

曾承稷 乾隆三十三年(1768) 第五名,安化教谕,广东定安知县

邹 杰 乾隆三十三年(1768) 安徽宿松等县知县

刘邦光 乾隆三十三年(1768) 第十名,繁昌知县

曾大钟 乾隆三十三年(1768)

孙 潢 乾隆三十三年(1768)第四名,山西临县、平遥,贵州龙泉等县知县

吴 岳 乾隆三十五年(1770) 湘潭教谕

周 屏 乾隆三十五年(1770)

邓长信 乾隆三十九年(1774) 第十二名,山东钜野知县

邹学节 乾隆三十九年(1774)

伍常秩 乾隆三十九年(1774)

陆地光 乾隆四十二年(1777) 第七名

邹 锱 乾隆四十二年(1777) 第十八名,直隶武邑知县

杨 玢 乾隆四十二年(1777) 安徽泗州州同

曾承谦 乾隆四十四年(1779) 第一名,历定兴、宁津、高邑知县

李必甲 乾隆四十四年(1779) 第四十五名

邹 锦 乾隆四十五年(1780) 第三名,永明县教谕

刘 逢 乾隆四十五年(1780) 第四十一名,白水知县

杨兴植 乾隆四十八年(1783) 第十名,浏阳教谕

杨 温 乾隆五十一年(1786) 武昌府教授

欧阳钧 乾隆五十一年(1786) 教谕

潘 泰 乾隆五十三年(1788)

陈嗣南 乾隆五十四年(1789) 长沙府训导

邹应升 乾隆五十四年(1789) 甘肃西河知县

孙 铤 乾隆五十七年(1792) 兴隆教谕

杨 瑚 乾隆五十七年(1792) 桂阳训导

欧绍洛 乾隆五十九年(1794) 第二名

曾功杰 乾隆五十九年(1794) 直隶宁津、南宫等县知县

吴肇禋 乾隆五十九年(1794) 常德府教授

艾以清 乾隆五十九年(1794) 长沙教谕

游昌豫 乾隆六十年(1795) 第五名

余可亲 嘉庆三年(1798)

聂士醇 嘉庆五年(1800) 第九名,道州训导

游昌佑 嘉庆五年(1800)

杨大轩 嘉庆六年(1801)

曾 瑶 嘉庆六年(1801)

邓显鹤 嘉庆九年(1804) 第十三名,宁乡儒学以教谕衔管训 导事,改宝庆濂溪书院山长

谭 瑞 嘉庆九年(1804)

杨汝霖 嘉庆十二年(1807) 湘潭教谕,永州府教授

曾成松 嘉庆十二年(1807) 通道教谕

游昌命 嘉庆十二年(1807)

周穆垲 嘉庆十二年(1807)

晏贻宗 嘉庆十二年(1807)

欧阳学 嘉庆十三年(1808) 第四名,直隶望都知县

戴祖暄 嘉庆十三年(1808) 长沙教谕

杨继观 嘉庆十三年(1808) 八旗官学教习,山西试用知县,署 绛县知县

游昌炳 嘉庆十三年(1808) 大挑一等,登州府同知,权登州知府

杨 琬 嘉庆十五年(1810)

曾彰馥 嘉庆十五年(1810) 醴陵教谕

杨 珏 嘉庆十五年(1810)

刘祈岭 嘉庆十五年(1810)

余 乐 嘉庆十五年(1810)

曾宣旬 嘉庆十八年(1813) 第九名,正谊书院山长

游昌祚 嘉庆十八年(1813) 临湘教谕

袁国洛 嘉庆十八年(1813)

吴国瑾 嘉庆十八年(1813) 攸县教谕

毛 蔚 嘉庆二十一年(1816) 第七名

欧嘉会 嘉庆二十二年(1816) 桂阳学正

游裔恪 嘉庆二十三年(1818) 第三名,巴陵、绥宁教谕

欧阳鹤 嘉庆二十三年(1818) 黔阳教谕

彭泰楠 嘉庆二十三年(1818) 大挑一等,贵州黄平、黔西知州

蒋宗器 嘉庆二十三年(1818)

奉 扬 嘉庆二十四年(1819) 衡州府训导,沅陵教谕

易 缙 嘉庆二十四年(1819)

刘宽度 嘉庆二十四年(1819)

游昌会 道光元年(1821)

曾维亮 道光二年(1822) 第七名

章大明 道光五年(1825)

艾倬云 道光六年(1826)

曾 秀 道光八年(1828)

罗承岱 道光八年(1828) 国子监典籍

晏贻久 道光八年(1828) 历乐谱、平阳、遂昌知县,迁直隶知府

唐 栋 道光十一年(1831) 第八名,唐梅之兄

欧炳文 道光十一年(1831) 湘乡训导

余光炳 道光十一年(1831) 截取知县,署沅江府教授,湘乡训导加州同衔

戴 翼 道光十一年(1831) 桃源教谕

唐 梅 道光十一年(1831)

李杰立 道光十一年(1831) 河南桐柏县知县

李多荣 道光十四年(1834)

欧职煌 道光十四年(1834)

蔡锡申 道光十五年(1835)大挑一等,历大城、东明、怀安知 县,迁定州同知

杨继光 道光十五年(1835)

苏大镛 道光十五年(1835) 大挑二等,酃县教谕

欧阳瑞 道光十五年(1835) 资江书院山长

王者瑞 道光十五年(1835) 国子监典籍

邹孔搢 道光十七年(1837) 峡江县知县

刘龙鳞 道光十七年(1837) 大挑二等,凤皇厅训导

杨笃厚 道光十九年(1839)

邹荣照 道光二十年(1840) 叶县知县

罗永超 道光二十年(1840)

张鸣化 道光二十年(1840)

邹湘倜 道光二十三年(1843)

邓 琮 道光二十三年(1843)

罗启兰 道光二十四年(1844) 第七名

邓 瑔 道光二十四年(1844)

邹子律 道光二十四年(1844)

刘士俊 道光二十四年(1844) 岳州府教授

蓝江注 道光二十六年(1846) 永顺训导

李 洽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彭 旭 道光二十六年(1846) 历淮宁、南召知县、迁直隶知府

邹一鉴 道光二十九年(1849)

黎 瑛 咸丰元年(1851)

游醇世 咸丰元年(1851) 又名智开、子代,四川按察使、布政使、

总督、广东布政使、巡抚

杨圭瓒 咸丰元年(1851) 湘乡教谕

陈能璋 咸丰元年(1851)

邹汉勋 咸丰元年(1851)

杨光国 咸丰五年(1855)

谭与龄 咸丰七年(1857)

吴位三 咸丰七年(1857) 资江书院山长,候选教谕

龚应奎 咸丰八年(1858)

张玉烛 咸丰八年(1858)

曾嗣旦 咸丰八年(1858)

蔡玉璠 同治元年(1862)

李春馥 同治元年(1862) 大挑二等

陈 箴 同治元年(1862)

袁岱楷 同治元年(1862)

杨熙颢 同治三年(1864)

刘映辉 同治三年(1864) 绥宁教谕

李先致 同治三年(1864) 辰州、永州教授

肖美隽 同治三年(1864)

易 缙 同治三年(1864)

邹隆炳 同治三年(1864)

李经纬 同治六年(1867)

罗 焱 同治六年(1867)

李长治 同治六年(1867)

罗 炎 同治九年(1870)

杨尊瑜 同治九年(1870)

卢传辉 同治九年(1870) 宁武县教谕

晏光彬 同治九年(1870)

蒋起凤 同治十二年(1873)

周天保 同治十二年(1873)

晏忠炽 同治十二年(1873)

罗煜煌 同治十二年(1873)

康命之 光绪元年(1875)

邓光绳 光绪元年(1875)

罗 瀛 光绪元年(1875)

童廷选 光绪元年(1875)

曾传绥 光绪元年(1875)

谢序勋 光绪二年(1876) 甘肃籍,戊戌改旧原籍

卢传辉 光绪二年(1876) 宁武县教谕

杨光国 光绪五年(1879)

谢思灏 光绪五年(1879) 甘肃籍,第二名

颜泽周 光绪五年(1879)

谢 宣 光绪八年(1882)

王以乾 光绪八年(1882) 国史馆誊录

曾传授 光绪八年(1882)

段毓昆 光绪八年(1882)

王言纶 光绪十一年(1885)

邹森甲 光绪十一年(1885)

邹人灏 光绪十一年(1885)

张懋斗 光绪十一年(1885)

刘春发 光绪十一年(1885)

谭 霆 光绪十一年(1885)

吴肇炜 光绪十一年(1885) 寄籍甘肃,丙戌改归新化籍

谭焕奎 光绪十四年(1888)

谢汝赓 光绪十四年(1888) 法部主事

伍国霖 光绪十四年(1888)

叶杨俊 光绪十七年(1891) 户部主事

曹恒翰 光绪十七年(1891)

李先畴 光绪十七年(1891) 广东知州,德庆州知府

李式南 光绪十九年(1893)

钟毓松 光绪十九年(1893)

曾湘泽 光绪十九年(1893) 候补推事

王毓焜 光绪二十年(1894) 平江训导

伍鼎铭 光绪二十年(1894)

陈 昶 光绪二十年(1894)

杨开逊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晏孝儒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刘唐劭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学部主事

袁仲谦 光绪二十四年(1898)

陈海澜 光绪二十八年(1902)

邹德淹 光绪二十八年(1902)

曾 秀 光绪二十八年(1902)

聂仁德 光绪二十八年(1902)

陈兆槐 光绪二十八年(1902)

(四)武 举

姓名 年代 备注

陈王命 明万历十三年(1585)

刘国伦 天启七年(1627) 贵州都督坐营都司

张圣墱 崇祯三年(1630)

刘嗣武 崇祯六年(1633)

张尚武 崇祯九年(1636)

邹鹤龄 崇祯九年(1636) 靖州参将

谭锦心 崇祯九年(1636) 黎平参将

徐 斌 清顺治十四年(1657)

黄道旭 康熙二十三年(1684)

段可班 康熙二十九年(1690)

郭再标 康熙四十一年(1702)

曾昌谋 康熙五十二年(1713) 淮安运粮守备署都司事

曾昌旭 康熙五十二年(1714) 广营守备

梁国栋 乾隆元年(1736)

刘 栋 乾隆元年(1736)

封 疆 乾隆三年(1738)

晏 魁 乾隆四十二年(1777)

邹元魁 乾隆四十八年(1783)

刘大典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刘大有 乾隆五十七年(1792)第二名,历新安、岳州、东昌卫守备

段廷泽 乾隆五十七年(1792)

刘 岳 嘉庆五年(1800) 第一名

曾义配 嘉庆五年(1800)

谢际盛 嘉庆六年(1801)

谢上德 嘉庆十三年(1808)

周元作 嘉庆十八年(1813)

谢运跃 嘉庆二十一年(1816)

谢运佩 嘉庆二十一年(1816)

袁大鹏 嘉庆二十四年(1819)

颜大郁 嘉庆二十四年(1819)

刘宽度 嘉庆二十四年(1819)

李定鳌 道光五年(1825)

颜邦跃 道光八年(1828)

谢光岳 道光十一年(1831)

欧阳鹖 道光十二年(1832)

张声鹤 道光十二年(1832)

蒋出众 道光十二年(1832)

郭祚鳌 道光十二年(1832)

段延发 道光十二年(1832)

康 济 道光十二年(1832)

晏贻昌 道光十五年(1835)

邹作良 道光二十四年(1844)

彭国瑾 道光二十四年(1844)

龙 跃 道光二十四年(1844)

段 成 咸丰七年(1857)

蒋 英 咸丰八年(1858)

肖律中 咸丰八年(1858)

谢应庠 同治元年(1862)

刘家桂 同治元年(1862)

邹源灏 同治元年(1862)

谢敬园 同治三年(1864)

段延钧 同治三年(1864)

张耀星 同治三年(1864)

周济川 同治六年(1867)

康立泮 同治六年(1867)

黄必达 同治六年(1867)

刘昌鹄 同治六年(1867)

曾传赞 同治六年(1867)

黄显祥 同治六年(1867)

周良佐 同治九年(1870)

钟凌汉 光绪三十二年(1906)

虽然在宋朝庞大的行政官员系统里,只有三分之一是进士出身,但是宋朝的文官地位之高空前绝后,恰恰是进士在政治场上的地位不断上升的结果。最能反映出这种变化的是,虽然进士们仍然需要被人推荐才能担任朝廷官员,但是他们得到推荐的机会远远大于唐朝,大多数人都可以在考中进士之后马上得到一份能够维持相当高水平生活的收入。

到明朝以后,进士对政治场就处于完全垄断的地位了,进士的地位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不仅一考中进士就可以马上做官,而且在明朝中前期都是起步相当高的,一般都可以从五品以上直接开始进入仕途。不仅如此,在明朝的历史上,状元宰相也是最多的。现在很多人经常会提起来明太祖曾经一度废除科举制,但是却没有搞清楚,当时明太祖的理由不是说科举制不好,而是他认为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人才,而科举制的人才生产速度对他来说太慢了,需要用单位时间产量更高的学校制度来替代。

清朝大概是历史上进士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一个人考中了进士,虽然也能象明朝那样,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供职,领一份工资。但是就整体而言,清朝虽然号称完全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事实上做了相当大的改变,尤其是大量的满洲贵族是世袭的,不通过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官僚体系,这不管是在宋朝还是明朝,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宋明的宗室们也可以从一出生就获得一份相当高的收入来保证基本生活,但是按照规定,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的。而清朝改变的恰恰是这里,大量的满洲贵族通过继承获得进入官僚体系的资格,等于挤占了原由进士们垄断的官僚体系,实际上进士们的地位是大大地下降了。到了清朝中期以后,在翰林院供职的进士们收入无法保证基本生活的事情越来越多,到了晚期,他们甚至到了只能依靠地方实力派才能过活的地步,进士的意义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也就是说,即使朝廷不取消科举制,也必须开创其它的制度来对进士们进行二次淘汰,来选任合适的官员。

参考文献:

1.《新化县志》嘉靖二十八年版
2.《新化县志》道光十二年版
3.《新化县志》同治十年版
4.《宝庆府志》中华民国二十三年版
5.《新化县志》湖南出版社,1996年版
6.《湖南通志》

相关阅读
共有评论 0网友评论
注册新化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免费发布信息 免费刊登黄页 免费宣传推广 打造新化免费信息发布平台 联系电话:13638489191

本站官方QQ群:54858901 | 客服QQ:点击发送QQ消息 | Email:76008608@QQ.com

蚩尤故里 新化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 http://www.xh11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