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化在线 - 历史人文 - 梅山文化 - 正文
首页 | 新化卫星地图 | 对本站的建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化竹子戏

来源/作者:新化在线 录入:新化在线
2013/5/21 19:16:39 浏览:正在载入...

  (文:谭江平)新化是古梅山的中心地带,宋代以前为苗、瑶聚居地。至北宋开发梅山,汉族不断迁入,苗、瑶、汉多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梅山文化,新化木偶戏是其中优秀的代表。

  新化木偶戏做为一个独立的地方戏剧,有近三百年历史,历经十三代传人。新化木偶戏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当时是借助木偶表演、利用祁剧唱腔,采用人们喜爱的方式进行宗教的传播,经过逐渐演变和改良,形成了新化木偶戏的雏形。由于传播迅速,影响甚大,创建了梨园教,在古梅山大地具有一定的宗教地位和政治影响。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新化木偶戏正式成型,做为一个完整的地方戏种在民间流传,并淡化了封建迷信的内容,有了固定的演戏仪式和程序,到清代同治年间,民间建有专门演出的戏台,新化木偶戏发展到了辉煌时期。

  新化木偶戏将祁剧的剧本、唱腔、表演巧妙融合而成的。戏剧内容丰富,故事情节生动,常常将历史人物、典故、民间故事、民间人物在剧中演绎,加之用本土方言演唱,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广大群众容易接受,由于新化木偶戏的舞台全部由竹子搭建而成,且主要道具均有竹子制成,所以在新化民间被普称为“竹子戏”,曾在城乡广为流传。

  新化“旧不与中国通”,“梅山万仞摩星躔,扪萝鸟道十步九曲折”,就是它独特的地理环境。有从汉至宋一千多年未被征服的历史。宋熙宁五年(1072年)开辟梅山,置新化县,意即“新归王化”。新化木偶戏是苗、瑶、汉多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后,梅山先民在这块古老神奇土地上长期生产生活中孕育形成了独特的梅山文化。

  新化木偶戏又名竹杆蓬子戏,缘由于戏台是用竹杆扎成,一丈见方,有前堂、后堂、左场、中场、右场,戏台分帐头、围幕、大彩、小彩、对联、中帐等。一个木偶代表一个剧中人物,木偶用竹杆做支撑,一人操作一个,艺人边操作边说唱,唱腔为祁剧唱腔,后台配有乐器演奏。在整个新化木偶戏中,木偶多达70余个,每个木偶都脸谱化,分为生、旦、净、丑等角色,与祁剧表演有相似之处,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新化木偶戏以剧目、剧本、表演等方式生存于民间。人们在办理白红喜事时都要邀请木偶戏班唱戏,长期以来,新化木偶戏在传承中不断汲取梅山地域音乐、方言、传说和典故,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民间文艺。

  新化木偶戏成功塑造了“若是宝”、“现世宝”、“肖一嫂”等深受民间喜爱的喜剧滑稽人物。大部分剧本主题积极向上,弘扬正气,讴歌历史和现实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起到了教育人们惩恶从善传承美好传统的效果。

  新化木偶戏是新化独具特色的地方戏种,有浓厚的梅山宗教文化的色彩,演木偶戏有一定的程序,在演戏之前有下马、发牒、封禁、拜浩、勾愿、造船、火堂化钱等宗教内容,无论演文戏、武戏,还是愿戏,最后一晚都必须演观音戏,唱“妙庄王点波罗”,放叉、沿户游船、送瘟船(收瘟扫魔)等。

  新化竹子戏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传统,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研究语言文学、历史学、民俗学及民间音乐学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禁止木偶戏的演出,戏台摧毁,剧本焚烧,新化木偶戏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几近灭绝,到现在,民间会演木偶戏的艺人已所剩无几,现在年纪最大的已有82岁,最年轻的也近40岁,没有传人。新化木偶戏是一种民间艺术,家族或民间团体都无法进行有效的保护。由于缺乏有力的保护主体和有效的保护机制,加上剧本、行头、道具曾遭到毁灭性破坏,很多好的剧目由于未能及时抢救,已经失传。但我们坚信,随着我县文化旅游兴起,通过传承与保护,神秘古朴的新化木偶戏必将再展雄姿,重放异彩!

相关阅读
共有评论 0网友评论
注册新化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免费发布信息 免费刊登黄页 免费宣传推广 打造新化免费信息发布平台 联系电话:13638489191

本站官方QQ群:54858901 | 客服QQ:点击发送QQ消息 | Email:76008608@QQ.com

蚩尤故里 新化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 http://www.xh11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