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化在线 - 历史人文 - 人物春秋 - 正文
首页 | 新化卫星地图 | 对本站的建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麓山高 湘水深

来源/作者:新化在线 录入:新化在线
2011/11/27 19:40:24 浏览:正在载入...

——缅怀陈天华烈士

陈天华先生故居所在地

  今年夏季,南方数省大旱,接连几个月鲜见雨水,一直淹没于烟波浩瀚中的陈天华故居,此刻露于水面,一览无余。

  陈天华故居,自1960年修建柘溪水库,没于水中已近半个世纪。后来,在原址立了一个简单的碑台,如今,在连绵起伏碧绿的草地上兀自耸立着,远远看去,十分抢眼。

  几年前,我就来过这里,其时,正逢春水泛滥,一片汪洋中,隐隐一碑现于水面。

  先生故乡的人总是热心的,一妇人驾一小船轻轻摇送我去看那碑,看那曾是先生梦魂牵绕的地方。

  先生故乡的人总是热情的,正是金桔飘香时节,一老人顺手捋下几个,“尝尝吧,在乡下没有别的好东西。”“已经很好了”——我双手接过,心有感激:久违了,一种简单、淳朴的乡情。

  今天,我站在大水恣肆过的草地上,胡乱思想着,也许缘于一种独特的情感,一种深深的怀念

  ——陈天华是我家乡人。

  在这里,一切归于平静。青草繁荣,一条无人放牧的水牛在碑的附近徜徉,见我到来,索性一动不动,牛也通人性,知我来悼念先生?

  四下里,充盈着一种氛围,天地和谐,万物无声,连着这一片碧绿的草、青翠的山和远天的白云。

  二、三十年了,没见过这样的大旱。送我过渡的船工说。是的,河面干涸,窄窄的,一槁便撑过去了。

  整整一百年了,到底没有忘记先生。一种哀痛在挣扎,在我心灵深处。

陈天华先生《绝命辞》

陈天华先生遗作《猛回头》

  (一)

  少年陈天华,勤奋好学,有天赋,九岁读《左传》,虽未有业师释解,然悉能领悟。先生自小喜读史籍、传奇及流传于民间的弹唱之词等,“间尝摹拟,仿其文体作通俗小说,或山歌小调。”为先生后来从事革命著述打下了良好基础。

  先生生活在农村,知民情,解人民的疾苦,痛恨清廷的无能与腐败,也就造就了他反抗的性格。先生“少年时即以光复汉族为念,遇乡人之颂胡、曾、左、彭功业者,辄唾弃不顾。”某日过一驿亭,奋笔书“莫谓草庐无俊杰,须知山泽起英雄”一联于其上,彰显先生澄清天下之志。

  1895年,先生随父亲徙居县城,为生计,提篮叫卖于街头巷尾。因住地在资江书院,常到书院旁听。感于先生勤奋好学,书院山长邹苏柏与仕绅陈御丞相商,由陈每月周济先生米三斗,钱一串,使先生得以免衣食之虞,安心读书,完成学业。书院中一部由本邑名宿游智开捐赠的《二十四史》,先生日夜研读,“每读书至奸佞乱朝、夷狄猾夏,制度废弛之所由”处,常掩卷长叹,忧愤不已。

  戊戍维新期间,倡新学,邑人邹代钧等设实学堂于县城。先生于1898年投考入学。先生入学时作有《述志》一文:“大丈夫立功绝域,决胜疆场,如班定远、岳忠武之流,吾闻其语,未见其人。至若运筹帷幄,赞划庙堂,定变法之权衡,操时政之损益,自谓差有一日之长。不幸而布衣终老,名山著述,亦所愿也。至若徇时俗之所好,返素真之所行,与老学究争胜负于盈尺地,有死而已,不能为也!”教习罗仪陆阅后,大为激赏,在卷上批有一语:“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随后又加一顶批:“少许胜人多许。”

  先生在校期间,博览新学群书,喜谈论平等自由之说,“慨然欲任天下事”,“为时流所侧目”。

  1900年,新化实学堂因故停办,先生赴长沙,就读于岳麓书院,先生励学敦行,成绩斐然。相传“莅湘某令,欲以女妻之”,先生以“方今天下多故,吾安可以儿女情深自缚耶”相婉拒。

  (二)

  1903年3月,先生获官费,留学日本,入弘文学院,仅两月,沙俄侵占我国东三省,留日学生组织拒俄义勇队,先生为积极参加者。同时撰写《敬告湖南人》的公开信,信中以拒俄、爱国、救亡为主旨,号召湖南人打破“畏死”观念,奋起挽救国家危亡。上海一家进步报纸曾评论此信说:“天华誓不欲生,以力薄不足以鼓动全国,遂欲先夺湖南而誓师,而作《警告湖南人》一文,读者无不堕泪。”

  尔后,各国新闻喧嚣瓜分中国,国势更加危迫,先生忧愤万分,啮指作血书数份,评述古今亡国惨痛情形,递寄国内,读者无不为之动容。湖南巡抚赵尔巽亦亲临各学堂,将天华血书宣布,并揭之官报,令各府、州、县开设武备练习所,以图自强。

  1903年秋至1904年8月,先生数返国内,发起组织华兴会,往江西策动军队起义,在长沙襄助黄兴等开展反清革命活动,任进步报纸《俚语日报》编辑,参加华兴会谋划的长沙起义,到上海,与黄兴、章士钊、蔡锷等决议创立启明译书局,以为革命秘密机关。全身心投入推翻清政府的斗争中。

  1905年1月上旬,先生与宋教仁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此杂志作为同盟会机关报,后来改名《民报》,先生为主编,笔耕不辍、呕心沥血,先后撰写了《支那最后之方针》、《国民必读》等文章。该月下旬,先生作《要求救亡意见书》,提议由留学生全体选代表回国,向清政府请愿,立即颁布立宪,以救危亡。同时,决意只身赴京,不惜一死。后经黄兴、宋教仁等劝导,先生丢掉了改良的幻想。

  1905年7月孙中山至日本,约先生、宋教仁等商谈革命力量的联合问题,先生积极赞成与孙中山联合,对推动同盟会的成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先生作为同盟会的主要发起人,负责参与了《同盟会章程》等一系列文告的起草。

  (三)

陈天华先生与姚宏烈先生墓

  1903年初夏至仲秋,先生写下了《猛回头》、《警世钟》两部激动人心的书,在书中先生痛切地陈述民族的危亡,唤醒国人从迷梦中醒来,奋起反抗外敌入侵。一字一泪,一语一血,感人肺腑。《猛回头》初版印行5000部,不到数旬,销罄无余。后多次再版,在国内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国民每每读之,不禁热血沸腾,爱国情绪高涨。

  宋教仁在《烈士陈星台小传》中评价先生“近来革命风尘簸箕一时者,皆烈士提倡之也。”他在1906年1月4日的日记中记载:“倒卧于席上,仰天歌陈星台《猛回头》曲,时百感交集,歌已不觉凄然泪下,几失声。”

  秋瑾后来追忆先生对其的影响:“星台予启蒙开智人也,”“星台短暂一生,光彩炽烈,壮美无与伦比。其《警世钟》、《猛回头》等,余在湘时,曾获捧读即涕泪无从。夜半梦回,想起其警句,如卧芒刺,必跃然下床,伏案挥毫,自况日:奋起、奋起!”

  先生有一篇没有写完的小说《狮子吼》,在该小说中,具体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民权村”, 塑造了一系列的激进爱国人物,先生借其中一人物之口说:“倘若做皇帝的,做官府的,实于国家不利,做百姓的即要行那国民的权利,把那皇帝官府杀了,另建一个好好的政府,这才算尽了国民的责任。”

  先生还为中国未来社会勾画出了一幅理想的蓝图:二十世纪崛起的中国,有30多万所大小学堂、6000多万男女学生;陆军200万、海军12万,拥有军舰、潜艇、空中战艇等无数;还有铁路,邮局,轮船等。祖国富强,人民幸福。

  民主、民权救中国,此为先生始终不渝的追求。

  (四)

  先生曾说过于他救国的途径只有两条,“其一则作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可死之机会而则死之。”先生为达到救国的目的,甘死如饴,最后他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青春的誓言。

  1905年11月2日,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清国留学生入学规则”,严厉禁止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强迫留学生遵守清政府的法令,剥夺留学生的集会、结社和言论、通信自由。留学生不堪其辱。11月7日,全体留日学生8000多人实行总罢课,以示抗议。此时,日本报界指责中国留学生为“乌合之众”,甚至公然丑诋留学生“放纵卑劣”。先生“益见中国将邻于亡,革命不可一日缓。”毅然决定以一死警醒国人, 12月7日,先生以极其平静的心情,写下《绝命辞》,激励留学生“坚忍奉公,力学爱国。”12月8日,投东京大森海湾自尽。

  先生的死,如巨石落水,激起万丈波澜。 先生投海的第二天,人们将他的遗体运回横滨。留日学生自动云集会馆,即日举行追悼大会,“人人悲愤填胸,有愿和先生同死的景象。”公祭时,黄兴宣读先生的绝命书,“听者数千百人,皆泣下不能抑。”随后,诸多同学愤而回国。曾写下“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尤能化碧涛”诗句的秋瑾女侠就是那时决意回国组织武装起义的。

  1906年5月6日,留日学生姚宏业(益阳人,系同盟会员)在上海筹办中国公学,旋以官绅阻扼,经费拮据,书绝命辞千言,效法先生,投上海黄浦江自尽。

  5月20日,湖湘学界近千人在左文襄公祠举行陈、姚两烈士追悼大会。禹之谟、宁调元等人当场决定公葬两烈士于长沙岳麓山,大家的一致赞同。先生同乡苏鹏至东京、上海,迎先生及姚烈士灵柩回湘,5月23日,归葬于长沙岳麓山。是日,送葬队伍绵延十里,“全城学生制服行丧礼,万人整队送之山陵,”岳麓山上一片缟素。

  先生曾在《猛回头》最后一节说:“或排外,或革命,舍死做去;父而子,子而孙,永远不忘;这目的,总有时,自然达到。”

  1911年10月10日,先生逝世六年后,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3月6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批准给陈天华等烈士建专祠,刻文褒扬。

  2011年9年4日,盛夏已尽,渐入凉秋,于长沙岳麓山,我重谒先生墓。山上游人如织,偶尔与游者谈,知先生墓地者寥寥。伫立先生墓前,眺望万里河山,心有千般感慨。先生生活的时代,内忧外侮,民族积弱,国力式微,统治者视人民如草芥,人民无论民族,更无论民权、民生。如先生觉醒者,奋而先行,欲拯民族于危难,欲救人民于水火。先生报效自己深情热爱的祖国,奉献以文字,以血泪,继而以宝贵生命。

  先生蹈海殉国一百零六年了,今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全国掀起缅怀先烈,纪念辛亥革命的历史的画面中,永远有先生鲜活的青春的面容!

  最后谨录先生墓前碑文一段以为结语:

  先生之生也,暮鼓晨钟,以唤醒我国魂;先生之死也,薄海内外,莫不张口咋舌,而震惊清社屋,民国兴,孙、黄、谭、宋收其果,而先生实种其因。上以媲美于往古之清流,下以启文化运动之先声,麓山高,湘水深,先生虽死,浩气常存!

  后记;

  先生身世,一直为人所关注,记叙先生的文章何止万千,也许与先生共一个先祖,自然对先生更多一分亲切的情感,更多一层深入的了解。

  先生陈天华,号少善,又号星台、过庭,名思黄,谱名显宿。清光绪元年正月二十九日(1875年3月6日)生于湖南省新化县知方团下乐村(今荣华乡小鹿村)。父陈善,字笃献,号宝卿,谱名能均,清邑庠生。以蒙教糊口,“勇于公益事,有侠骨风”。生于道光十年(1830年),卒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母罗氏,邵邑人,在先生十岁时便去世。

  先生有兄长两人,为同父异母所出。二哥早殇,大哥系残疾,年五十尚无子,后先生一年去世。先生五户内已无近亲。

  先生蹈海前夕,作《绝命辞》的同时撰《先考宝卿府君事略》一文,以述先德。此事略与《绝命辞》原手迹,由曾继梧(新化人,与先生同年留学日本)民国期间题签影印,后收入《陈天华文集》。该事略末有编者释文“烦伯笙检择于华文集上”句,“检择”当为“填讳”之误。

  长沙岳麓书院陈列有先生《绝命辞》手迹复件,虽已失原作神韵,但细观其形,行中略具隶意,亦古拙可喜。

  2008年,杭州西泠有一先生名款的条幅拍卖,后以数万元成交。此条幅为隶书,风格与先生所著《猛回头》题签略同,布局工整,行笔遒劲,署款“天华”,押款章二,分别为“默瑞天华”、“书禅三者”;引首章一,为“清风天地”。昔与湘潭善篆者王徽兄游紫鹊界,偶尔谈起此事,王兄说,曾见某文中记载先生擅篆刻的,惜一时记不起书名。据谱牒传,先生远祖尧佐“工诗文,善古隶”。而先生是否善书,此书法是否为先生手迹,也就无法考证。

  说到先生远祖,我且将先生祖源略述梗概:

  先生始迁祖陈公伯万,字顶一,号金峰,江西吉州人。任武军节度使兼湖广都招讨宣抚防御使,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以七十高龄率子孙四代奉旨平定南蛮,遂定居新化鹅塘。其五世孙省华公宦于蜀,生尧叟、尧佐、尧咨三子,两中状元,一中进士,乃“一门三相”,为一时佳话。又叟、佐、咨三公之孙永宗、康宗、齐宗奉祖父遗命负锦图归新化鹅塘省先祖墓,见其地膏腴而喜之,各迎家眷,定居鹅塘。今新化陈氏大抵为三宗之后,世称永、康、齐三派。先生系康派,即尧佐公后裔。清道光年间,新化陈姓各派子孙齐赴县城东门坳陈氏总祠商议修谱,确定班行,自三十五世始,依次为“惟今能显远,历代善名扬……,”先生系伯万公三十八世孙,显字辈,显宿乃先生谱名。

  在先生故乡小鹿,曾寻见民国二十五年刊印的先生家谱,先生名后有“配吴氏,生、没、葬未详”等语。先生好友宋教仁、杨源浚、苏鹏等为先生传或纪念先生的文章皆云先生终身未聚,此处却有一妻“吴氏”,访问该地长者,皆肯定先生未娶的,添此一名,实为抚嗣。“吴”与“无”谐音,大概就是“无氏”吧。

  先生逝世后七年,即民国二年(1913年),国民政府以先生为烈士,发放抚恤,先生无嗣,无人领取。由成仿吾之兄成劭吾经手以先生留日同学的名义领回,一部分款子用以修建学校,供族人读书,一部分购置田产,为先生抚嗣。

  族人先后抚陈远兴、陈远翔为先生嗣。陈远兴在上梅中学就读时,少自律,染恶习,有辱先生英名,遭族人弹劾,后下落不明。陈远翔又不幸病故(生有一子,早夭折,其子亦抚一子,繁衍有后。六十年代建柘溪水库,其后人也就移民去了绥宁。) 1940年族人抚陈远风为先生嗣,并集资送其入学,陈远风中学毕业后从教,热心公益,有先祖遗风,倍受乡亲称赞。

  在民间有一传说,城厢一大财主陈立模,系先生族人,知先生将来定能发迹,特设席宴请先生,提出愿意资助先生深造,惟先生发达后,当保其子孙富贵平安。先生曰:“求知问学,志在报效国家,岂能为个人恩赐所左右。”遂愤然辞席。此情节为诸多文章引用。据我所知,陈立模即陈迪谟字误。新化有一民谣“陈家的谷子段家的锡,杨家的金子马家的笔。”(即陈家多田土,段家开锡矿,杨家开金矿,马家多读书人,善讼事)其中有谷子的陈家即指陈迪谟。陈迪谟字子谐,以地广田多为邑中富绅,道光年间署理衡山县学训导,生于嘉庆四年(1799年),卒于同治六年(1867年),而先生生于光绪元年(1875年),如此看来,两不相干的。倒是陈迪谟兄长之子陈御丞,实在给予过先生帮助。陈御丞,字今柄,今城西的西畬山馆和青石街的老陈家大院为其宅第,清末民初开办三味书局,所出之书版本佳,刻工精良,堪比官局。依辈份,属今字辈,为先生叔祖。当时先生就读资江书院时,陈御丞按月资助先生米三斗,钱一串。

  先生留学日本,与邑人陈润霖、杨源浚同誉为新化三杰。杨源浚后来撰有《陈天华殉国记》一文纪念先生,文中有“天华性诚笃,躯伟岸,身愈六尺,面广阔而多麻,朋辈戏呼为陈麻子而不怒”等语。先生身高六尺合今一米八有余,在南方,确为高大魁伟身材。朋友戏谑而不怒,可知先生好性情。至于先生名显宿,号星台,字天华,我想也不是因为如民间所传说的星宿下凡的缘故,只是先生儿时得了天花,后索性改名天华罢了。

  先生所作《狮子吼》,其中一人物“狄必攘”,可以看到先生自己的影子,如“狄必攘”父亲去世的情节,盖先生经历之纪实。在先生笔下,“狄必攘”的家乡似一幅美丽的画图:“积雪欲溶,枝上的柳叶如鹅黄一般……忽见一座青山,有十数只水牛,在此抵触为戏。到了一个小小的村落,青山后拥,碧水前流……”这不正是我访先生故乡时一路所见的景象。先生为一介书生,希冀自己如书中“狄必攘”一样生得“沉重严密,武功绝伦”。先生亦同常人有对美的憧憬,如先生对“狄必攘”乍见孙绳祖之妹女钟的一段描写:“年方二八,身穿灰色大呢外套,头带鸵羽为饰的冠,生得明眸皓齿,虽不擦脂抹粉,却有天然的姿色,楚楚动人。”此为先生眼底的美。该小说没有完稿,所以我们也无法知道先生理想中的爱情结局。

  先生蹈海后,三湘学界人士,以先生为国人争人格,主葬先生于岳麓山。长善学务处总监督俞诰庆(字敕华,善化人)极力阻挠,群情激怒,乘其嫖宿某妓时,拿获现场,捆绑游于巷市。感于此,时人撰有一联云:“生死殊途,天华千古,敕华千古;荣辱奚似,新化一人,善化一人。”而此联系从关公庙联“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汉千古;后父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中托出。可是其事、其地与其人之名,巧合偶成,有如天籁。

  青山有幸埋忠骨,辛亥先烈安葬于岳麓山,自先生始。此后黄兴、蔡锷等55位辛亥革命志士相继归葬于兹山。

  湖南人,中国革命的灵魂;先生,湖南人的脊梁!(文/图:陈中林)

相关阅读
共有评论 0网友评论
注册新化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免费发布信息 免费刊登黄页 免费宣传推广 打造新化免费信息发布平台 联系电话:13638489191

本站官方QQ群:54858901 | 客服QQ:点击发送QQ消息 | Email:76008608@QQ.com

蚩尤故里 新化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 http://www.xh11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