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化在线 - 历史人文 - 人物春秋 - 正文
首页 | 新化卫星地图 | 对本站的建议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消逝的风景

来源/作者:新化在线 录入:新化在线
2011/7/23 18:52:54 浏览:正在载入...

——梅山书坛“三老”小记

  2009年平安夜的前一夕,我所尊敬的邬惕予老先生去了。乍闻此讯,痛惜之余,心绪久久难以平静。因为自己热衷于本土书画 碑拓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常常请教于邬老先生等前辈。于今,随着邬老的离去,被大家所称许的梅山书坛三老刘晰 曾展成 邬惕予老先生都先后下世了,而于我,更有此后有疑惑又将去问谁的悲哀。也许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是自然法则,但毕竟三老为梅山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诚为梅山人的骄傲。在此,我谨写下如下文字,以对三位老书家深深的缅怀。

西江樵子 邬惕予

  我最初拜访邬惕予老先生大约是在十五年前,当时先生因跌伤病养在家,写字自然很是吃力,需伺护的人做许久的周身按摩,方能勉强完成。后见者皆不忍心再提不情之请,故当时未求得先生墨宝,但心中并无遗憾,心想等先生病愈后再说吧。

  一晃近十年过去了,我在外几番奔波,满身疲惫回家,闲暇以整理先贤遗墨为乐事,复以重访先生,而先生此时病更重了。见到先生的那个晚上,先生斜躺在椅上,几乎无法动弹,与人交谈,头不能转,僵硬着,但思维清晰,条理分明,只是声音略显沉弱。

  先生,本邑桑梓镇西江湾人。西江湾,我甚熟悉的地方,母舅家与先生的居所仅隔垄相望,我上小学时,每逢寒暑假都要去乡下舅舅家玩的,当时长兄下放执教的坪底学校离邬老家更是不远,现在还记得夏夜里在学校操场看露天电影的情形。如今,舅舅早已过世,我对舅舅家所有的记忆亦已与书法碑刻联系在一起了。

  邬老曾对我们说起他家乡有一个清代的翰林,书法了得,家中藏了满屋子的书法碑刻,邬老小时候常常去观摩临习,只是后来石碑都渐渐散失了。我们听了,既新奇又遗憾。

  此后约朋友去西江湾寻访了一番,果然见到一户农家的屋阶上铺满了碑石,仔细分辨,正是邬老曾提及的颜鲁公的麻姑仙坛记,每方有半块桌面大小,稀稀落落的,不甚完整,有的被当成了磨刀石,面目早已全非。我常思忖,邬老的书法也许曾经得益于这些石碑吧。

  随着对本地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知道此碑并不是李翰林家的,而是他的一个族兄,清代举人,我省著名词人李洽请人摹刻珍藏。但于先生于书法到底是谁家的已并不重要。

  最后一次见到邬老先生也有两三年了,记得那天,天气很热,邬老和衣躺在竹椅上,精神尚好,为他点燃一支烟,他噙在嘴中,并没有深吸。先生抱歉地说:“惯实了啊。”大概是指我替他点烟的缘故吧。笑了笑,象一个小孩,此印象,甚清晰,在我脑海中。

  因为先生精神好,我们交谈了很多,比如说民国时期新化的一些书家,比如说善魏书的曾励贞写县衙门前“礼义廉耻”四字,每一字都是好几块光洋。先前有人写了的,但县衙不满意,因为“廉”字中间写得太紧,远看黑成一团了。所以写字要学会留空,邬老轻轻叮嘱。

  谈到碑刻,邬老说在离他家乡不远的一座风雨桥上有“聚星桥”三字石刻,系邑人康如渊所书,字写得好,邬老在我递上的一本书上颤颤的写下“聚星桥”三字。

  几天后,依照邬老的描叙,我寻访了聚星桥,岂知先年发大水,桥被冲垮了一段,而“聚星桥”三字也不见了影踪。多方打听,后据一老支书的回忆,请人花大半天时间,始从桥下将字盘出,匆匆拓得一纸归,终不负邬老所言。

  邬老乐为人书,不以贵贱分,一纸一墨,一饼一烟,皆可换先生一佳作。我友谢涛,善山水,工花鸟,和邬老很是投缘,当时,他画了许多画,画上,邬老多有所题。

  在先生的作品后常常署有“西江樵子”一款,因先生居地在西江湾的缘故。先生有一段时间独处西江湾的竹蕉书屋抄写《道德经》,有一诗,是纪这一段孤独的时光的:“门前绿草参差长,窗外桃花次第开。独坐小楼思故旧,不知何日有人来?”先生重情,此诗可见一斑。如今读来,令人心酸。

  邬老为人敦厚,不修边幅,相信大家多有所闻,至于其书道,也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但有一联,是邬老生前特别喜欢的,兹录于此:“宁为卧沟磐石,不做过眼云烟。”此联,立志于书者,可共勉矣!

菱池散人 刘晰

  菱角塘,是我小时候常常去的地方。记忆里,塘的四周是藕田,一到夏季,荷叶碧绿,荷花盛开,而菱角塘则清水荡漾,我每每放学回家,经过此地,是定会下水嬉戏一番的。在池塘前有一口井,井水清冽,井上有一石垣,石垣上面有一老宅,此老宅的主人即是“菱池散人”——老书家刘晰先生。

  刘晰先生,人尊称晰老。他的第三子和我有几个月的同窗之谊,但当时我并不知其父善书的,真正了解晰老先生是与其次子朝文的交往了。

  晰老一生耿直,淡薄名利,乐守清平,尽日以诗书怡情,不为尘俗所羁。正如他门前的一泓清泉,清澈见底,又如那满池碧绿,不染泥污。

  朝文兄述及曾有一闻人求晰老楷书其父的生平,晰老因对其父有所了解,而文章却满是溢美之辞,故不愿逢迎,辞谢了。此事可知先生的真性情。

  我与晰老先生仅有一面之缘,当时是在南正街他小儿所经营的字画装裱店内。先生个子不高,平头,八字须,挺精神的,如果硬要我仔细形容——有点像鲁迅先生吧。

  先生善书,亦擅诗词、篆刻,其所作书法钤印多出于自家之手,先生性格内敛,不喜张扬,惜其诗词、篆刻之名为书名所掩。

  晰老先生对后辈书生常常勉励有加,有朋友言及他们一行书法爱好者求教晰老先生,临归,皆获赠有先生手书,或从箱中翻得,或从壁上摘取。拜访晰老先生是不会让你失望的,不过当你知道这消息时,实在太迟,先生早已于三年前去世了。先生去世时,正在创作《聊斋志异》的长篇书法册页,可惜未能竟篇。先生著有书法诗文集,皆其子朝文之功,历时三载,南下北上,数编其稿。今一册在手,先生墨泽犹鲜。

  今年初,我出差星城,在弘征老师家,大家谈及晰老先生,多有感慨,弘征老师为邑人所做序言颇多,一因弘征老师德高望重,大家喜请,又因弘征老师不愿拂人意,乐为人序,但序文精彩,真情实感的,我私下认为当首推序晰老先生书法集一文。

  善刻竹的建辉弟曾割爱晰老先生一篆书联与我,系先生生前补壁所书,当为先生喜爱之物,内容如下:“死不辱名何愁声短,生不屈声哪怕家贫。”从此联,尽可洞悉先生处世为人。

  七十年代末,我尚年少,常常去老青石街的新华书店隔着柜台玻璃看里面的小人书,那时刚启蒙,识字不多,我生平所见第一幅书法作品,当是先生所书,悬挂在书店的正中,用工整的魏体书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横幅,遒劲,雄强。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记忆犹新。

崇阳园丁 曾展成

  曾展成先生,在梅山书坛三老中,年最长,因长期执教于上梅中学,故常被后辈们尊呼为展成老师。上梅中学地处崇阳岭,崇阳岭上古木参天,风景秀丽。先生书法作品中常钤有一闲章,曰“崇阳园丁”。

  我初中就读于上梅中学,未得先生亲炙,那时先生早已退休在家,未能成为先生的学生,但还是常常去先生家请教的。

  先生一生无意成为书家,写写划划,只是平常随兴而为之。先生年少丧母,三几年曾被招入伍,在集训期间染疾,几乎丧生,最终落下足疾,乃归家从教。先生个高,虽有足疾,但仍然能活跃于球场,实在是一奇迹。

  看先生写字,不失为一种享受的。先生回腕执翰,落笔从容,仙风道骨,毫无矫揉造作,所作字幅,皆自研古墨,点画入纸三分。

  无数次拜访先生,深切感受到先生的仁厚宅心。记得有一次,谈及我邑名宿曾继梧先生,我一时高兴,顺口呼出曾继梧先生的名字,先生给我讲了一个典故,内容已经记不全了,大概是指晚辈对长辈直呼其名是不妥的。没有指责,没有非难,淡淡的几句,使我深悔自己当时的浅薄。

  曾继梧先生是展成老师所尊敬的人,少年时展成老师曾随曾继梧先生生活了一段时间,甚至时常抵足而眠。曾继梧先生书法洒脱,为官清廉,邑人皆知,潜移默化中先生的为书做人深受其影响。

  如果说邬老品胜于梅,晰老性情如荷,那么先生就像菊,清逸。 淡雅,一如陶渊明诗中的菊。

  有时,我觉得先生性情如小孩,率直,天真,无饰。记得先生的书展即将在省城展出,先生的后人敦促先生每天写几幅作品,先生不耐烦时,往往搁笔不予理会,如果是客人有所请托,相反,先生往往会尽量满足。

  展成老师对于我县民国时期的书家唐义彬先生,最为推崇。唐义彬 曾继梧俩先生系亲家,清末都留学日本,一起加入同盟会,民国初,又同在湘省为官,关系密切,故言谈无所忌讳,唐义彬先生曾打趣曾继梧先生书不甚佳。此为展成老师亲口对我说,先生口直,并不为曾继梧先生护短。

  和先生在一起,先生最喜谈邑中掌故,比如谈曾继梧先生的“了园”,谈“了园”中的亭台楼榭,花草池鱼,谈“了园”中的石刻门联,亦谈曾继梧先生的逸闻趣事。且一边说一边用笔写画着。先生说曾继梧先生归隐后,家中仅存破屋数间,便别筑一室,名为“了园”,且自撰书一门联以明厌恶官场名利,息交绝游之志。联云:“因地卜居以绳祖武,归田守拙亦爱吾庐。”书写自“祖”至“武”时,因是行书,“武”字上稍稍带出了一点,甚像一草书的“德”字,在当时就有路人提出了这一瑕疵,曾继梧先生亦虚心接受,想办法镶补了。说至此,展成老师开心地笑了,他的笑,看得出是先生对于他所尊敬的人深深的怀念。

  后来我到维山寻访“了园”旧居,惜门楼尽拆,门口那石对联亦断成几截,所幸“武”字尚存,确如先生所言。

  现在的所谓书家,隶篆行草,信手挥就,标准正确与否,概所不计,在认真两字上,展成老师堪称楷模,一字一笔,皆有来由,从不马虎。如果字的写法没有十分把握,都要查找核实,方下笔成幅。

  先生时有吟咏,其中有一首九十述怀的诗,是记叙先生一生坎坷经历的,我非常喜欢,曾恳请先生为我书录,不料,此幅竟成先生绝笔。先生是今年5月逝世的,享寿九十二岁,确属高龄。

  我此后每每从崇阳岭上路过,都会在先生的居所前停伫片刻,因为怀念先生故。

  先生,本邑维山乡人,“维山叠嶂”旧为新化八景之一。被曾国藩许为大雅之才的曾毓芳先生,辛亥革命元勋曾继梧先生,襄助蔡锷拔剑南天起的曾广轼先生,新化首倡女子不缠足,著有《湖田志》一书的曾继辉先生,毁家兴学的曾广济先生皆出其里。维山,得山水之秀,是谓地灵,得以上先贤及先生,不乏人杰。

  也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我对维山总是有一种别样的情感,那都缘于我对先生由衷的崇敬。(作者:陈中林)

相关阅读
共有评论 0网友评论
注册新化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免费发布信息 免费刊登黄页 免费宣传推广 打造新化免费信息发布平台 联系电话:13638489191

本站官方QQ群:54858901 | 客服QQ:点击发送QQ消息 | Email:76008608@QQ.com

蚩尤故里 新化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1 http://www.xh116.com All rights reserved.